无人机要高飞 基础设施需先行

金曼丽莎 女装 7

证券时报记者 周春媚

“要想富,先修路”,这句针对地面交通的口号同样适用于广袤的低空。

无人机作为低空经济的载体,拥有成百上千个零部件,涵盖了机身材料、电机、电池、螺旋桨等多个环节,分布面极广。但是,经过十多年的发展,产业链已经十分成熟,要造出一台无人机并不是难事。采访中,业内人士普遍认为,无人机产业链下一步要向万亿大市场迈进,重点已不是生产制造,而是面向各个领域应用而产生的各类专业化服务。

要向各个领域加速应用,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前提。与车辆、高铁等路面交通不同,无人机实现顺畅飞行除了需要机库、起降场等硬件基础设施以外,还需要构建通信、导航等信息基础设施。根据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研究,低空基础设施主要分为“四张网”,分别是配套物理设施的“设施网”、低空感知及通信的“空联网”、数字空域及操作系统的“航路网”和数字化管服系统的“服务网”。

基础设施的建设,直接决定了无人机能够飞多高、飞多远。以正在起步探索的物流场景为例,以美团、顺丰为代表的企业都已开通了无人机配送航线,不过仍然处于试点阶段,存在航线少、覆盖半径小、局限于单家企业、通用性不足等问题。目前,无人机基础设施以企业自主投入研发的市场行为为主,无论建设成本还是运维费用都很高。落地的配送场景更多是企业“打样”性质的行为,无人机也就难以走向大规模的商业应用。

这一场景案例也同时说明,建设基础设施无法依靠单家企业“单打独斗”。一方面是由于不同企业的飞行器标准不一,具有异构的特点;另一方面是因为其中涉及多个部门和主体。因此,需要政府牵头,统筹建设标准化、可相互联通、彼此共享的硬件基础设施与信息基础设施,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,并向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开放基础设施。

今年以来,各地已看到基础设施在扩大飞行器应用场景与范围中的作用,以深圳、广州、苏州等为代表的多座城市已开展相关规划建设工作。深圳在11月初发布了《深圳市低空基础设施高质量建设方案(2024—2026年)》,到2026年预计建成1200个以上低空起降点,未来三年计划新增建设5G-A基站超8000个、通感基站500个,实现全市起降点和运营航线全覆盖;苏州10月发布了低空起降设施布局规划,预计到今年年底将建成超500个起降点,实现苏州全域的成网布局。

从投资视角来看,低空新型基础设施将带来相关产业链机会,同时也有望孕育一批飞行保障、运营服务类的公司。

据赛迪顾问数据,2023年低空基建以及飞行保障等领域占低空经济规模比重比例仅5%。市场空间还远待释放。随着各地掀起低空新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热潮,低空基建以及飞行保障是一片待开发的蓝海,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与投资空间。

抱歉,评论功能暂时关闭!